一、主題文章:《井底蛙對話張講師》
我們生活的空間比以前是大多了,但人的心量卻越來越小。眼中所及、心中所想都只圍繞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這就猶如井底之蛙,困頓而不自覺。這輩子會不會有機會打開視野,跳出井底呢?看到這篇文章時,您其實跟作者一樣,機會早就在眼前了。
二、學員分享:電子報心得
"開辦電子報的目的,是希望能引導大家將古聖先賢所講的經典,結合生活做切實的應用,去舉一反三,想想,我身上,我身邊,是不是有類似的事件,我平時是怎樣來看待和處理的。"還記得講師的發刊詞嗎?在電子報已經發刊的32期中,您從中是否收穫滿滿呢?
三、特別收錄:生命就是生命
生命,因其有"生生不息"的含義,所以被稱為"生命",動物一旦被宰殺,就不能再叫做生命了,因此,它們在被人類傷害的同時,人類的生息也將受到損害。
主題文章:《井底蛙對話張講師》
作者:井底蛙
一、緣起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寓言故事,是講一隻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跟一隻生活在海邊青蛙的對話,故事是這樣的:
一隻青蛙在井裡面出生,這口井就是它全部的世界,它在裡面長大,過著平靜的生活。有一天,一隻在海邊長大的青蛙,雲遊的時候路過井邊,井底蛙很高興來了客人,單調的生活有了新的樂趣。於是極力挽留海邊蛙多住幾日。
海邊蛙卻不肯停留。井底蛙說:"我這井裡,冬暖夏涼,時常有飛過落下的蟲子,讓我們兩個吃飽都沒問題,多安逸啊,你幹嘛還要到處跑呢?"
海邊蛙說:"我習慣了大海的寬闊,你的井對我來說太小了。"
井底蛙說:"大海有沒有我半個井大?"海邊蛙說不止。
"有一個井大嗎?"井底蛙不相信的問。
"不止。"海邊蛙微笑著回答。
難道有兩個井大嗎? "井底蛙大聲叫道。"
不止。 "海邊蛙依然溫和。"
井底蛙瞪大眼睛說不可能,它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大的地方。於是海邊蛙邀請井底蛙一起去海邊看看,井底蛙來到海邊,看到海實在是大到它無法想像,井底蛙被徹底震撼和臣服,從此,它再也回不去它的井底了。
這則寓言被我稍微改動了一點,原文是井底蛙被大海的寬闊嚇死掉了,之所以要修改,是覺得其實井底蛙可以有不同的命運的。以前我從來沒覺得這個故事跟我有關係。或者說,自認為雖沒有大志向,但也肯定不會是井底蛙。直到開始學習到聖賢的經典,在黃庭禪的領域中越來越深入,了解了張講師的願力後,開始反觀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越來越覺得如同這井底蛙一般,很狹窄卻又妄自尊大。這個發現,讓我有點吃驚,也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錯誤了呢?一直以來我都走在修行的路上,做了很多行功積德的善事,也有些不錯的發心呀,為什麼跟聖賢所講的境界相比,就顯得格局很小呢?一時之間找不到差距究竟在哪裡,於是我將困惑寫下來,在一次有緣見到張講師時,懇請講師為我解答。
講師一如既往耐心而溫和的回答著所有的問題,讓我的內心不知不覺跟著鬆弛開闊起來。原來在認知中偏差的部分逐漸瓦解,又開始重新整合,打開新的視野。我終於承認,在沒遇到張講師之前,我的胸懷只有井口那麼大的範圍,即使是自認為在修行,在行善積德,也還是為了自我的感覺、為自己謀求來世的福報等,私慾與得失掛滿於胸中。
看清楚的那一刻,內心有一種甘願的臣服,承認這個事實不僅沒有懊惱,反而充滿了希望和歡喜。通往自在解脫的路,雖然古聖先賢早已經為我們指出,但世人卻難以真正看清和學懂那艱深難懂的學問。現在,我終於碰到能夠用常人懂的方式,傳授這學問的人了,彷彿這條解脫的路,終於等來了帶領的人,終於等來了指路的燈!
然而,張講師雖然能夠無私的將遺失兩千多年的直指人心的學問帶回來傳授給世人,而世人會真正珍惜嗎?懷藏著種種疑慮擔心的也是大有人在吧…在與張講師的對話中,有種力量一直在衝擊我的內心,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我將問答和我的思考寫下來,分享給跟我一樣,對生活有夢想,對自己有要求,立志想要突破小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眾生的解脫立心的人們,願大家也能早日堅定內心的方向。
問答中的"蛙"就是我,我以井底蛙來命名自己,同樣也是激勵自己,有朝一日,能跳出井底,跟隨張講師為後世眾生去開創更廣大的空間。
二、問答
井底蛙(以下簡稱"蛙"):請問張講師,您的理想是什麼?您為什麼會有此理想?
張講師(以下簡稱"講師"):黃庭禪的理想,就是把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可以改變的主軸都不算,要把唯一不變的那個主軸),重新釐清公佈於世人。
其實這個如果弄得出來的話,也就等於符合了古聖先賢們唯一修行的要訣。這個才是真正不誤人的一種事業。這便是黃庭禪的主要理想。
不只是我以此為理想,古聖先賢的理想一直都是這樣,他們終身為此而努力。還有很多古聖先賢不惜放下身段,與旁門左道一再辯駁,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永遠不變的修行真理能夠顯現出來。這個是古聖先賢的脈絡一貫相承下來的唯一的一項理想,而不僅是我個人的理想。
怎麼樣能夠讓正確而有根本的理念在世界上源遠流長呢?怎麼能夠讓似是而非的左道旁門都能夠平息下來呢?這是有點道德良心的人都會做的事情。
蛙:這件事情聽起來好像挺大的,可想而知也會有一定的難度,那您不畏艱難的做這樣的事情,您自己從中能得到什麼呢?
講師:追尋真理的過程,會讓自己性命的本質獲得很大的提升跟改變,那個才是真正的收穫。至於你說去發揮這個理想,自己能從身外獲得個什麼,這個是沒有的。因為最後能夠獲得的,畢竟是身內事,你身外得到什麼,最後都是一場空。或者說這種努力是一種經驗、一種過程、一種無形的革命。這革命對天下眾生有利,對自己身心性命也有利,因此所有的聖賢都致力於此。而不是因為我去宣楊這個學問,我就能夠另外獲得什麼財富名利,這點倒是沒有。
蛙:您對人性怎麼看?我覺得現在的人很難專注在一件事上面,長久的去做。周圍的誘惑太多,人心容易感動也容易漂移,非常的浮躁。因此我個人對於感化人心的工作覺得沒信心。從您的角度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講師:就是一步一腳印啦,人們有堅固的習性阻檔著,因此古代的禪師他們一輩子也未必能夠訓練幾個真正覺悟的人,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盡力在傳承這樣有意義的學問,而且確有人能因此受益,並且給予眾生正確的指引。成功不必在我,等待它日時機成熟,勢必有人能讓它開花結果的。
蛙:那您為什麼還要堅持走這條感化人心的路呢?
講師:因為它給人類指引了一個理想、一個希望,讓人們知道世上還有真理,世上還有覺者,世上有一個可以行得通的究竟路線,跟著走的人因此得到救贖,而不走的人對他們沒有損失。有志之士所要示範的,是這個學問,古聖先賢一直堅持的這個脈絡、這個真理是存在的!讓人們知道性理心法是存在的東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至於自己能夠收穫多少,那個是其次。重要的是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奠定自己性命的本質的正確方向,這個才是自我的一個真正價值所在的地方。
世人能夠看清多少?總之膚淺、浮華的學問多了,讓世人看得眼花燎亂,學了很多、學了很久之後,人們最終還是覺得缺少個東西,對吧!很多人都一直在找,就是找不到究竟的真理在哪!為什麼社會上的課程這麼豐富蓬勃?是因為大家都在找,找了半天還是在找,那也就表示他們根本沒找到,或是根本認不清楚。
你看古代的高僧大德,禪師,他開悟之後他還跑不跑?還要不要到處去上別的課程?哪有這種禪師?那些跑跑居士肯定沒抓到根,才需要不斷的奔忙!那麼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你怎麼樣示範出唯一究竟的根本所在?那才是眾生所需要的!至於蒙昧的眾生能不能識得透,沒辦法每個人都看得懂的,孟子說「中道而立,能者從之。」你只是站在這個真理上,不斷宣講內在的真理,直接站在這個根本的高度上,看得懂的自己會過來,而不能為了譁眾取寵,降低這學問的格調與要求,這樣一來人雖然多了,但卻是烏合之眾,沒一個真修實煉的。我也只能這樣想,盡力的做,盡力而為,一步一腳印,不敢奢求追求者會有多少。
蛙:我理解的是,您現在做這件事情的焦點其實不在於現在的人心、人性怎麼樣,而是無論人心怎樣,您只是要弘揚一個眾生解脫的希望,對嗎?
講師:應該是說,別的好事情都已經有人辦了,唯一最重要的事情卻沒人辦,因為連最熱衷於做好事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清自身性命的真理,因此這學問常常失傳,那我們就來辦辦這件事情,這件隱微難懂的事,因為這是眾生們解脫自身性命的唯一的正確方向跟希望!
蛙:那是不是我們也要來發心,傳揚這門絕學呢?
講師:當然很好,但跟隨對自身內在的性理心法已有覺悟的人,這樣去做意義才大。如果你看不到對自身性理心法有覺悟的人,你自己也沒有覺悟,你只是對弘揚古聖先賢的學問有興趣,這時就毫無方向,所作的努力也就變成得沒有意義了。
因此,最主要的收穫是來自於,你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你自己的性命有所覺悟,有所開悟。之後你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力量,想要不斷的往前去推廣它?那是因為你不去做的話,你覺得很對不起自己呀!你也對不起世人呀!就好像說,你今天擁有一個生命中最好的東西,你自然就會很想告訴所有的人,讓他們也能在自身中獲得。這個只是一種基本的本能的衝動,倒也談不上是種偉大的願望。所有覺悟自身真相的人都會這樣做!不為任何名利目的的。
蛙:也就是說之前會對人性覺得沒信心,是因為自己在做事的時候只是憑一時的激情,一時的衝動去做,而不是內在覺悟之後升起的正知正見,因此慢慢就沒了力量。是這樣的嗎?
講師:這東西好就好在根本上,那麼對根本有所掌握的人,得失已經無掛於胸了嘛。好東西總是希望讓朋友,讓大家知道。最大的快樂就是從去讓人家了解了這個真知、這個自身中的真理,因此說穿了,宣揚這學問就是在做一件會讓自己及別人快樂的事情啦。很多人做一個事情沒信心,做一半停了,是因為他本來很快樂的做,做到後來發現不快樂了。那也就表示他對內在的那份快樂是無法掌握性的。他掌握不住,正是因為他沒悟透那個根本。常人放棄一個東西,其實並非外在的事情多麼的困難,說穿了其實是情緒把他打敗了而已。為什麼孔孟在那麼困苦的境遇下可以一直往前?因為他們有了性理心法的法寶,不會被自身的情緒給打敗的。常常放棄的人,正是少了這個根本……
三、省思
我漸漸開始明白,有時候雖然覺得利益眾生的事是好的,是應該要去做的,但總是只能持續一段時間,當看到很多人學完後只是激動幾天,然後因為沒有持續的練習,就又回到原來煩惱糾葛的生活模式中,就很懷疑自己做這件事的價值,開始有不快樂的情緒,並開始攀附上對人性失望的聲音。我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別人的原因造成的,並不是我的問題,人心如此,大勢如此,我還能改變什麼呢?還是躲回家裡,不要做花了精力又沒有價值的事了吧。
論語中,舉例了很多飽讀詩書而隱居山林的隱士,他們通常都是不為名利折腰,才華橫溢又清高無比。孔子在那個年代汲汲奔忙於各個國家,尋求明君想將大道弘揚以利眾生,卻多次被這些隱士們嘲笑,論語中有一段很好的描述了這位聖人昔日傳道坎坷而被人嘲諷的場景: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行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一聽就知道是位隱居的高人在諷刺他,馬上下車,想跟他談談,想邀請這些飽學之士出來共同救世,不能因為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置天下蒼生於不顧,也不因時局動盪就放棄努力。學問不是為了裝點自己名聲的…那人卻趕快避開,連談話的機會都不給孔子!
這段描述中孔子的境遇似乎是令人辛酸的,而孔子的一生類似遭遇頗多,卻絲毫沒有退轉他濟世渡人的情懷和傳播真理的腳步,正是這樣,才為我們後人留下了千古受益的經典。聖人用身教傳達真理,以及當真正走在正確的路上時,個人得失無罣礙於胸的偉大境界。
從觸碰到黃庭禪的那一刻起,就好像是被張講師帶到了海邊,接觸過聖賢們性理心海的寬闊之後,我就再也回不去井底了。內心對聖賢學問無比嚮往,也對張講師深深地敬佩。但至於是否要跟著他在大海中去沖浪?我很猶豫,內心不怎麼堅定。因為我對於自己的感覺還是那麼看重,很懷疑是不是一段時間後,我又會失去新鮮感,又會開始諸多的挑剔、疑惑和失望?
這篇文章寫寫停停,持續了大半年才完成,是因為講師當時雖然把道理講明了,但那是他的感受,我只是在理論上了解了,自己卻還沒在內心體會到那種感覺,所以一時之間很難有堅定的發心,練習時,自己常常被習性困擾,然後再在經典的指引下重回主軸,就這樣反反復復中緩慢前行。
生活中不斷有各種功課來到眼前,讓我不得不面對,穿插的用過各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但最終能消除內心煩惱感覺的,還是在看清楚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在心頭氣血上攀附了聲音和影像,我一次次的練習,觀照氣血實相、看清每個浪頭、迎著它去敞開,然後重新立志。在自身中印證了這是解脫煩惱唯一能走通的一條路。如果我不踏實的這樣去練習,就會一直在原地打轉,也許有些理論和技巧會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永遠都解決不了問題帶來的情緒衝擊,它們會在各種事件中一次次上來,周而復始,永不停止。
這些體驗讓我深刻的領悟到,真正能夠有緣修行和利益眾生,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跟隨一位覺者,他能在你力量不夠的時候,在你搖擺不定的時候拉你一把,讓你能持續前進;第二就是要堅持練習,只有練到自己內在有了真實的覺悟,願力才會自然升起,這樣的願力才會長久和遠大。這兩方面是一般人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俗語說:佛渡有緣人,我們是不是這個有緣人,就要看著身邊這兩個條件是否能夠具足!
不要憑藉一時衝動就發心發願的,因為那裡面往往包含著很多的個人感受和得失,即使拋棄了名利,也還是會想證明自己付出有所成效,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要得到被肯定的、被尊重的感覺……講師說過,如果一個人自己內心的靈臺還沒打掃乾淨,就急於去行功立德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句話我終於從自身的問題中看到了,之前焦點都在自己的感覺上打轉,這就屬於靈臺沒有打掃乾淨,已經偏離了聖賢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宗旨(從沒有經典說過為自己的價值感而付出的哦~)
課堂中,張講師曾經講過:"要改變這個世界,污穢的不是世界,而是你的內心。"這句無數次的從耳邊飄過的話,在此刻清楚的浮現出來。看清楚自己的心,是否充滿了私慾,有沒有吝嗇於對別人一點點的付出?有沒有執著於行功積德的念頭?能不能夠持久的在自身練習,讓自己的內心先開始改變呢?感化人心的工作,聖人們從來只是一步一腳印,盡力而為。如此的平實而已!
人生的結局如何,在於心所選擇的方向。迷昧的眾生,常常找到了方向,又迷失方向,只是老天如此慈悲,我們如此幸運,每到碰壁後再回頭時,始終都有一位覺者,如那海上的燈塔一樣,開闊明亮的為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眾生指引著方向,從來不曾有所改變……但願我跟隨這燈塔指明的方向,縱使風浪再大,考驗再多,我都能緊緊握持,不再迷失……從此翻開人生新的篇章!
二、學員分享:電子報心得
作者:陳曦
早上打坐完,前幾天都是接著聽《六祖壇經》,想要把打坐中的安寧感受延續到學習經典中來,我覺得平靜的心還不夠有智慧,需要多聽聽經典,讓自己更明白。
今天我想變化一下,打坐完開始重新看電子報第1期。發現講師的開篇語寫的真好,原來看電子報是為了把經典與生活結合,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運用黃庭禪。之前我看過最新的幾期電子報,都是當一般文章來看,不知道原來還有這麼大用處啊,我在家打坐聽經典時很平靜很努力,在外面工作時事事煩躁,卻用不上黃庭的好處,如此內外脫節,今天終於解開了我的困惑。
讀到《我孝敬父母嗎》這篇文章,雖然我之前在網上偶然讀過一次,但還是按要求重新讀起,開始讀時,草草掃過,這是我的舊習性,對已經知道的東西非常不耐煩,但這次忽然我再次讀進去了,再次被感動了,而且看到了第一次沒看到的內容。原來我是那個表弟啊,雖然一直叫爸爸媽媽,但很羨慕小伙伴叫老爸老媽,自己叫不出口,可能因為現在還經常和爸爸媽媽撒嬌的緣故吧,自己和父母都覺得我還沒長大。再看看文章裡的父母,我也開始聯想到,如果是我的父母,我如果對他們孝敬,他們是否也會這樣開心,欣慰呢。雖然是作者的感受,但在我看來,和我心裡的最真實想法也是一樣的。
讀完後,我最深的感受就是,要把經典化做動詞,生活與經典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特別收錄:生命就是生命
生命就是生命
版權/蕃茄小屋
昨天從冰箱拿一壺水,倒水的時候才發現裡頭有一隻小螞蟻載浮載沉.....
水那麼冰,以為是活不成的螞蟻了,還是很小心的用手指把螞蟻撈出來
不抱希望的輕輕吹牠,
沒想到隔一會,牠就開始動了
摸摸牠的觸鬚、扭扭牠的身體,
好像迷迷糊糊剛起床一樣,一會兒就開始找路回家
那麼冰的水,都不知道掉在裡頭多久了
竟然還活著!
.... 忍不住想到荷頓奇遇記(honton hears a who)裡
那隻拿著一根蒲公英堅持上面有住人的大像一直重複說的: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
我們怕死
螞蟻,也想要"活著"
每種生命不管是多麼的渺小,
想要活著、不想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因為....記得荷頓說了...
「生命就是生命,不管有多微小"persons are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有沒有想過,你吃的東西,也有想要活著的心情?